哎,各位老铁,今天咱聊个糟心事儿。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亲姑姑能把侄子侄女瞒得密不透风——爹没了半年,俩闺女愣是一点儿风声没听见,等知道的时候,近百万家产早被姑姑们分干净了。这操作,真是应了那句老话:“人为财死,鸟为食亡”,连骨头缝里的亲情都能榨出油来。
先说说这事儿的离谱程度。河南商丘那俩颜家闺女,搁镇上过日子好好的,突然就从邻居嘴里听说“你爹没了半年”。换谁不得当场懵圈?搁我这儿,估计得当场找个墙根儿撞三下——不是疼,是确认自己没听错。这三位姑姑也是个人才,愣是靠“你爹忙着进货”“正包饺子呢”这种瞎话,把亲侄女糊弄了小半年。
要说这亲情变质,真比牛奶馊得还快。以前这家人多和睦啊,姑姑们把弟弟当宝贝,逢人就夸“我家老幺有本事”。结果呢?弟弟刚闭眼,姐姐们就开始合计怎么把家产揣自己兜里。这让我想起前阵子村头老王家的事,老爷子刚咽气,俩儿子就为一个旧衣柜打起来了,最后衣柜门都卸下来当武器,真是“贫居闹市无人问,富在深山有远亲”,这话反过来听也挺对:一旦有了钱,亲戚能变成仇人。
展开剩余77%最让人心寒的是啥?是那笔遗产的来路。老颜一辈子开五金店,起早贪黑攒下的家当,拆迁分的房子和补偿款,本来是想给外孙留着的。结果呢?二姑儿子要结婚,直接把房子过户过去了;68万存款,仨姑姑跟切蛋糕似的分了。这哪是分遗产啊,这是把人家爹一辈子的心血,当成自己家的年货了。
更绝的是那份“遗嘱”。说是老颜自愿把财产全给姐姐们,还是二姑代笔的。律师一看就乐了:代书遗嘱得有俩见证人,还得写清楚日期,这玩意儿啥都没有,纯属废纸一张。这让我想起我表舅公那事儿,他临终前让保姆写了份遗嘱,把房子给保姆,结果法院直接判无效——连个见证人都没有,谁知道是不是保姆自己编的?
法律上其实明明白白:第一顺序继承人是配偶、子女、父母。姑姑们顶多算第二顺序,轮不到她们伸手。最高法的数据在这儿摆着呢,每年继承纠纷超过10万起,六成以上都藏着“亲情隐瞒”。有的藏遗嘱,有的藏存款,像这样连死讯都瞒的,真是刷新下限。
你说她们图啥呢?二姑为了儿子婚房,三姑说“老幺欠我钱”,大姐虽然没咋说话,钱也没少拿。这让我想起菜市场那些抢特价菜的大妈,平时看着慈眉善目,一到抢东西的时候,那胳膊肘抡得比谁都狠。亲情到了这地步,真是连棵白菜都不如——白菜还能分着吃,这钱一到手,连亲戚都做不成了。
最扎心的是啥?老颜生前最疼小女儿,临死前还念叨“我闺女爱吃韭菜盒子”。结果呢?闺女连最后一面都没见着,等知道消息的时候,爹的坟头草都快长齐了。这让我想起我奶奶走的时候,我爸在外地打工,我叔连夜坐火车给他报信,说“妈就等你最后一眼”。人这辈子,钱没了能再挣,亲人没了,最后一面没见着,那可是能后悔一辈子的事儿。
调解的时候更有意思,姑姑们还想要“辛苦费”。合着瞒着死讯、私吞家产不算,还得让侄女再掏点钱感谢她们?这脑回路,怕是用五金店的扳手都拧不回来。最后俩闺女还是给了10万,说是“看在我爸的面子上”。这胸怀,比那些姑姑们的钱袋子可大多了。
网友们吵翻了天,有人骂姑姑们冷血,有人叹亲情不值钱。我倒觉得,这事儿跟钱有关系,但不全是钱的错。村里老李家,儿子女儿分家产的时候,主动把老房子留给没工作的妹妹,自己只拿了点存款,现在逢年过节照样热热闹闹。说白了,不是钱毁了亲情,是人心经不住钱的考验。
最高法还有个数据挺有意思:继承纠纷里,涉及房产的占72%,存款占21%。看来房子真是个“照妖镜”,能把亲戚的真面目照得清清楚楚。我表哥结婚的时候,我姑想把老房子过户给孙子,我叔直接说“按法律来,该给谁给谁”,最后姐弟俩照样一起给我奶奶养老,这才是明白人。
事儿到最后,钱是拿回来了,但亲情呢?估计跟那烧了的假遗嘱一样,成灰了。俩闺女去上坟,放了爹爱吃的韭菜盒子,这话听着就让人鼻子酸。人这一辈子,争来争去图个啥?到最后闭眼的时候,能想起的肯定不是多拿了几万块,而是谁在床边守着,谁在坟前哭了。
说到底,这事儿给咱提了个醒:“亲兄弟,明算账”不是没道理,但算账之前,得先摸摸良心。亲情这东西,就像老家腌的咸菜,平时看着不起眼,真到没了的时候,才知道少了啥滋味。要是为了仨瓜俩枣把亲情作没了,那才真是“捡了芝麻,丢了西瓜”,这辈子都得后悔。
发布于:河南省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