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贞观九年六月二十五日,唐朝开国皇帝、年届六十九岁的太上皇李渊,终于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。
世人多聚焦于那位才华横溢、英勇非凡的太子李世民,却很少有人真正关心过这位大唐的奠基者李渊,在经历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的那段日子里,内心的孤独与落寞到底有多沉重。
表面上,李渊过着衣食无忧、富足安逸的生活,可在他的内心深处,却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压抑与郁闷。对任何一位皇帝来说,被迫交出权力都是一种巨大的煎熬,即便这位接掌大权的人是自己的亲生儿子。
抛开皇帝的身份,从一个普通父亲的角度看,面对儿子们彼此争斗厮杀,外人很难真正理解那种心碎的痛苦。然而,所有这一切的根源,恐怕只能归咎于李渊自己的选择与无奈。
李渊之所以能建立唐朝,李世民功不可没。在夺取天下之前,李渊的几个儿子各自担负着不同的重要职责:长子李建成驻守长安,二儿子李世民肩负平定四方的重任,四儿子李元吉则负责守护老巢太原。
展开剩余87%唐朝建立之后,李渊依照古训“立长不立幼”,正式立李建成为太子。
但李建成眼见二弟李世民战功显赫,身边又围绕着长孙无忌、房玄龄、尉迟敬德等一批忠勇之士,心中渐生忌惮,担心将来自己即位后难以控制李世民,便与李元吉合谋,多次在李渊面前陷害排挤李世民。
李渊逐渐察觉兄弟之间的矛盾,开始想办法平衡各方,不再让李世民掌兵。例如,在刘黑闼叛乱时,李渊破天荒没有派李世民出征,而是让李建成率军;后来与突厥交战,又派李元吉挂帅,将李世民晾在一旁。
不仅如此,李渊还听信了李建成的谗言,准备治李世民以罪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:“建成、元吉与后宫日夜谮诉世民于上, 上信之,将罪世民。”
幸得宰相陈叔达上书力谏:“秦王有大功于天下,不可黜也。且性刚烈,若加挫抑,恐不胜忧愤,或有不测之疾,陛下悔之何及!”
陈叔达明确指出,李世民功绩卓著,且性格刚烈,若皇帝一味压制他,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,届时悔之晚矣。
李渊权衡再三,觉得陈叔达所言甚是,遂放弃了对李世民的惩治。后来李元吉仍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时,李渊回应道:“彼有定天下之功,罪状未著,何以为辞!”
虽然李渊没有对李世民动手,但他始终偏袒李建成,压制李世民,这无疑对父子感情造成了严重伤害。
不久后的一天,李建成邀请李世民到太子宫饮酒。酒宴散去后,李世民回府途中突感腹痛如刀割,随即吐血不止。幸亏淮安王李神通及时赶到,安排名医为李世民治疗,才将其从鬼门关救回。
得知李世民中毒,李渊亲自前来探望。他说:“我已令建成,以后不可与你同饮。我看你们兄弟间似有嫌隙,拟派你去洛阳,管理陕州以东广大地区,如汉朝梁孝王般,你意下如何?”
李世民起初不愿远离父皇,李渊劝慰道:“洛阳距长安不远,你可随时往返,不必忧心。”最终李世民勉强同意。
消息传到李建成与李元吉耳中,二人忧心忡忡:“若秦王镇守洛阳,掌握军权,我们就难以掌控他了。将他留长安,他不过一介匹夫,任由我们摆布。”于是他们指使属下上书反对派李世民镇洛阳,李渊因此打消了这一念头。
过了一段时间,李世民手下大将尉迟敬德向他报告,李建成送来一车金银,意图笼络尉迟敬德。尉迟敬德当即退还礼物。当天夜里,数名刺客潜入其府,企图刺杀,幸被尉迟敬德机警识破未遂。
不久,李元吉在李渊面前诬陷秦王府的尉迟敬德与程知节,李渊震怒,欲将尉迟敬德处死。幸赖李世民力谏,尉迟敬德得以保全,程知节则被贬往康州。程知节提醒李世民:“李建成已将我辈排挤殆尽,陛下务必早作防备。”
武德七年,突厥入侵,李渊命齐王李元吉领兵出征。李元吉要求尉迟敬德、秦叔宝、段志玄等李世民旧部随军,且让李世民的玄甲军听命于他,明显意图架空李世民,令其处于死地。
李世民察觉危机,决定先发制人。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,李世民携长孙无忌、尉迟恭等入朝,在玄武门设伏兵。当天上午,李建成与李元吉骑马至临湖殿,伏兵突现。李元吉射击李世民未中,李世民坐骑惊逃,跌下马。李元吉紧追欲杀,尉迟敬德及时一箭射杀李元吉。
尉迟敬德扶李世民上马,二人疾奔玄武门。李世民亲射杀李建成。李建成部下冯立、薛万彻闻讯,率两千兵赶赴玄武门欲救援。见尉迟敬德提着李建成、李元吉首级,东宫部队士气顿失,纷纷溃散。政变以李世民胜利告终。
玄武门事变时,李渊正与妃子们在海池划船嬉戏。尉迟敬德着戎装奉命护驾,现身李渊面前,令其大惊,连连询问缘由。尉迟敬德禀报:“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叛乱,已被秦王诛杀。秦王恐惊扰陛下,特派我护驾。”
听闻两子被杀,李渊心如刀绞,昔日疼爱如今却白发人送黑发人,悲痛之情难以言表。
为杜绝后患,李世民杀尽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子嗣,方才入宫见李渊。被杀者包括李建成诸子安陆王李承道、河东王李承德等,李元吉诸子梁郡王李承业、渔阳王李承鸾等,名字均从李氏宗谱中除名。
民间传言,李世民杀侄子后常做恶梦,梦见鬼魂索命,遂命尉迟敬德与秦叔宝守门。后因担忧累及二人,李世民让人绘制二人画像贴门,从此二人被奉为“门神”。
李渊见李世民屠戮族中子孙,痛斥道:“汝杀吾子孙,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是!”暗示今日血债终将血偿。
然而李世民并未重视父亲这句诅咒,未料天命早已安排他子孙遭遇类似悲惨结局。
武德九年六月七日,李世民被册立为皇太子,军国大事悉归其处置,李渊名存实亡。六月十六日,李渊告裴寂将尊号改为太上皇,显示主动让位的姿态。九月四日,李渊正式退位,李世民登基,尊李渊为太上皇。
退位后的李渊不再理政,专注享乐。李世民虽成帝,但对父亲表面恭敬。李渊不愿搬家,李世民允许他留住太极宫。后搬至大安宫,李世民常去探望。因李渊嫌热,李世民下令兴建大明宫,虽工程未及完成,李渊便已驾崩。
闲暇之余,李渊唯一“事业”便是生育。虽年事已高,却在太上皇期间接连生育三十余子女,其中十七子十三女,最小儿子比曾孙还小,令人惊叹。
这些弟弟妹妹虽未曾如李建成、李元吉般争权,但部分仗势欺人,给李世民带来不少麻烦。
玄武门后李渊的诅咒显得极为应验。李世民十四子中,除三名夭折,成年者仅两人善终,其余多命运多舛。
例如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被废,吴王李恪被房遗爱谋反案牵连而死,魏王李泰被贬郁郁而终,齐王李佑叛乱被赐死,蜀王李愔流放而亡……
唐高宗李治虽善终,但其子亦多不幸。长子李忠被陷害致死,三子李上金狱中自杀,四子李素节被缢杀,太子李弘猝死,另一太子李贤被废自杀。
抛开迷信的“报应”,李世民子孙
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